新江南網歡迎你/www.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蘇老師工作站、克州江蘇實驗學校、蘇克職教聯盟、江蘇教育大篷車、江蘇情·抵邊村空中課堂……行走位于祖國邊陲的新疆克州,江蘇教育援疆結下的果實隨處可見。2020年以來,江蘇充分發(fā)揮援疆教育人才“種子”作用,堅持硬件軟件結合、輸血造血并重,創(chuàng)新教育援疆工作方式,釋放組團式教育援疆效應,一支支隊伍前赴后繼,一所所學校拔地而起,把江蘇教育援疆最美答卷書寫在帕米爾高原上。
省對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周偉文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援疆事關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是建設新時代美好新疆的長遠之策、固本之舉。江蘇援疆想克州所想、幫克州所需、盡江蘇所能,圍繞‘立德鑄魂’創(chuàng)新打造江蘇教育援疆品牌,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助力克州各族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江蘇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受援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江蘇智慧和力量!
組團支援,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隆冬時節(jié),寒風凜冽。海拔2246米的邊境線上,氣溫低至—18℃,新疆克州吾合沙魯鄉(xiāng)小學教室內春意盎然。利用江蘇援建的遠程空中課堂,援疆教師在州府所在地克州江蘇實驗小學上課,同步直播到沿邊境線上的抵邊村學校,與抵邊村學校師生互動交流……“空中課堂給了我很多幫助,不僅有線上好老師,還能讓我們跟州上的同學互動,課堂氣氛特別好,我非常喜歡!碧岬竭@個新鮮的課堂模式,吾合沙魯鄉(xiāng)小學三年級學生齊娜爾古麗·伊薩米迪大大的眼睛里滿是興奮。
克州是邊境大州,邊境線長達1133公里,這里氣候寒冷,空氣稀薄,風沙肆虐,霧霾嚴重,條件十分艱苦。守邊護邊,保護好祖國每一寸神圣的領土是廣大護邊員光榮的使命和職責。他們常年在外面巡邊,有時候一出去就是十天半個月,沒法顧及孩子的學習。
如何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惠及祖國邊陲,讓更多孩子足不出村享受良好教育?如何讓護邊員對子女的教育放心,安心巡邊護邊?江蘇教育援疆的擔當作為給這里帶來希望與改變:先后投入援疆資金120多萬元,為克州江蘇實驗小學和12個抵邊村學校配齊直播錄播設備;成立項目領導小組,組建授課團隊,嚴謹制定授課計劃?酥萁K實驗小學援疆校長葛志國介紹,克州江蘇實驗小學已為抵邊村的小學開設122節(jié)“空中課堂”,受益師生近5000人次。
吾合沙魯鄉(xiāng)小學的學生家長托合提呼力·阿布都熱依木說:“過去,我巡邊時難免牽掛孩子學習,現在有了江蘇援疆的‘空中課堂’,像我一樣常年在邊境線上巡邊的護邊員再也不用擔心了!
除了通過“互聯網+教育”模式擴大“組團式”教育援疆,江蘇還通過“點+面”,讓優(yōu)質教育覆蓋克州更多的學校。去年7月,克州二中掛牌克州江蘇實驗中學,成為江蘇教育“組團式”支援的學校。在學校的校本示范課堂,來自蘇州的周月芳老師正在講授“如何讀懂詩歌”的語文課,學生們在認真聽講,不時與周老師互動。而這個課堂真正的“學生”是擠滿教室后排的聽課教師。他們有的來自本校,有的來自克州其他學校。教室里的3臺攝像機,將示范課全程錄制下來,制作成電子課件,發(fā)送給學校的學生和教師,也可供全州的師生共享。“克州江蘇實驗中學的校本示范課堂,對我們全州的教研和各個學校的教學都有極大幫助!笨酥萁逃虒W研究中心主任王屈亮介紹,以克州二中為示范,江蘇“組團式”教育援疆推動克州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實現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統一教研、統一考試、統一評價,2022年高考,克州江蘇實驗中學取得歷史性突破,本科率達60.18%,較去年提升18.64個百分點。
目前,克州共有5所江蘇教育“組團式”支援學校,全部增掛“江蘇實驗學!迸谱,打造“江蘇特色、南疆一流”示范學校,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輻射引領州內其他學校共同進步,帶動克州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副校長、克州江蘇實驗中學校長江水說:“我們采取組團式援疆機制,就是為了通過有機合成團隊的力量,給克州打造更多的家門口的好學校!爆F在,“江蘇實驗學!币呀洺蔀榭酥莞髯甯刹咳罕娦闹械摹敖鹱终信啤薄
同時,第十批江蘇援疆投入克州各級各類學校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資金達1.5億元,援建阿圖什市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實施阿圖什市教育標準化設施改造,阿合奇縣鄉(xiāng)村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技工學校質量提升,烏恰縣實驗中小學、黑孜葦鄉(xiāng)小學藝術活動中心、中小學及幼兒園供水保障等一批克州教育優(yōu)質均衡提升項目,極大改善了克州辦學條件。
授之以漁,從“送糧食”到“播種子”
克州烏恰縣黑孜葦鄉(xiāng)中學的校門口,“蘇老師工作站”標牌引人注目。而“蘇老師”正是當地各族百姓對江蘇援疆老師的親昵統稱。
“多虧‘蘇老師’幫助我迅速提升教學能力,讓我教學時更加自信!笨酥菀恢械奶K比努爾·帕力哈提老師的話語里滿是感激。過去,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的她教學壓力很大,援疆教師嚴西平來了后與她結為師徒,一次次聽她試講、調整板書,并為她量身定制發(fā)展方案。在2020年新疆中學化學優(yōu)質課評比中,當看到12個一等獎中只有自己一個維吾爾族老師時,她激動地哭了。一株小小的“石榴苗”,在援疆教師打造的溫暖的“教師發(fā)展之家”,汲取營養(yǎng),開出鮮艷的“石榴花”。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援疆干部、克孜勒蘇職業(yè)技術學院院長郭江峰介紹,2020年以來,在江蘇“組團式”教育援疆推動下,連云港中醫(yī)藥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援疆教師張寧,在克孜勒蘇職業(yè)技術學院領銜創(chuàng)辦全州首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江蘇10所職業(yè)院校與克孜勒蘇職業(yè)技術學院聯合成立“蘇克職教聯盟”,推動學院創(chuàng)建6個名師工作室,建成南疆馕產業(yè)研究院、建筑人才培訓基地、服裝設計與制作實訓基地、汽車檢測與維修生產性實訓基地、無人機操作與裝配中心等?俗卫仗K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東河說:“以前我們一直想做這些工作,但是有想法、沒辦法,我們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跟不上,援疆教師來了,手把手培養(yǎng)培訓我們的教師,現在這些問題都逐步解決了,學院的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能力顯著增強,感謝江蘇援疆!
作為江蘇教育援疆的首創(chuàng)品牌,“蘇老師工作站”以培養(yǎng)本地教師為主責主業(yè),不僅覆蓋所有受援學校,還向周圍學校延伸。援疆教師全部入站,由教師團團長擔任“站長”,并在克州教育局成立由援疆教師領銜的“工作總站”,對工作站工作統一進行規(guī)劃,統籌開展活動,實現教育人才“傳幫帶”工作從“散拼”向“集裝”轉變。
3年設立“蘇老師工作站”14個,站內成立名師、教學能手工作室、教師發(fā)展中心等65個,成功申報克州首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開展“青藍工程”,線下師徒結對800余人次,前后方師徒“云牽手”390余人次;實施“領航筑夢”人才培養(yǎng)計劃,分層次培養(yǎng)本地骨干教育人才,共培養(yǎng)出自治區(qū)“天山英才”2人、自治州“三級梯隊”骨干教師119人、入圍自治州“帕米爾3123人才計劃”200人。開展各學段各學科培訓566場,開展示范課2356節(jié),培訓克州教師5萬余人次。出版學術專著1本,開發(fā)并編訂校本教輔材料4套,編撰師帶徒成長集1部,入選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與發(fā)展中心師帶徒成長案例1個。指導本地教師獲得全國教學比賽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個,全國實驗教學能手1名,榮獲全國行業(yè)技能競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自治區(qū)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9項,獲自治區(qū)精品課、優(yōu)質課等教學成果6個,2項教學成果入選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擬推薦名單,3項成果榮獲2022年自治區(qū)優(yōu)秀教學案例,在省級雜志上發(fā)表或在省區(qū)級比賽中獲獎論文85篇,開展自治區(qū)級課題研究160余項,課題立項率、結題率均居南疆四地州之首……一個個亮眼的數字,見證教育援疆“傳幫帶”的堅實足跡和累累碩果。江蘇“組團式”教育援疆效應充分釋放,將援疆教師的作用從“送糧”變?yōu)椤安シN”,功能從“輸血”變?yōu)椤霸煅保瑸榭酥菖囵B(yǎng)了一支帶不走的優(yōu)質師資隊伍。
春風化雨,從“手拉手”到“共同體”
每逢周末和節(jié)假日,送教下鄉(xiāng)的“心連心江蘇教育大篷車”便陸續(xù)開進阿圖什市、烏恰縣和阿合奇縣的邊遠鄉(xiāng)村,江蘇援疆教師深入鄉(xiāng)村學校,給學生開公開課,給教師上示范課。對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的鄉(xiāng)村困難家庭學生,組織各方力量進行捐助,讓當地師生充分感受到蘇克民族一家親的溫暖。3年來,共組建14支“大篷車”隊伍,深入邊遠區(qū)域100余所學校,開展活動200余場,開課500余節(jié),惠及克州鄉(xiāng)村各族師生2.5萬余名!靶倪B心教育大篷車”開進鄉(xiāng)村,更開進各族群眾的心里,不僅帶去江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也帶去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關懷和江蘇人民的深情厚誼。
“我們要求全體援疆教育人才都要當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者、踐行者、推動者,把促進‘三個意識’‘四個與共’‘五個認同’貫穿教育援疆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通過教育援疆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到受援地廣大師生的心靈深處!笔〗逃龔d援疆干部、省援克前指教育援疆組組長高建新說。
在阿圖什市昆山育才學校,“石榴”不僅是當地特產,更是共享性文化符號。廣場上的石榴娃雕像,蘊涵莘莘學子聰慧好學的美好寓意;石榴園,不僅為校園增添綠意,更彰顯萬物和諧共處的智慧與法則;昆星樓教室石榴墻壁上,鐫刻著昆山三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格言;“石榴”校園里成立“昆曲”“國畫”“刺繡”“陶藝”等28個學生文化社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這里為各族青少年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教育援疆出實招,文化潤疆沁心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克州江蘇實驗小學開設“經典詠流傳”古詩吟唱和書法課堂;常州援疆教師團在烏恰縣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打造“最美西極”校園文化;無錫教育援疆團隊在阿合奇縣同心中學打造“同心同行”校園文化,舉辦“上下同心、師生同心、民漢同心、錫奇同心”四個系列主題校園文化節(jié);克州一中的“七彩育人”文化、阿圖什市昆山二小的“潤蓮文化”、阿圖什市第一中學的“胡楊文化”,都凝聚著江蘇教育援疆的智慧和力量。
疫情也沒有阻斷蘇克兩地教育系統的交往交流交融。3年來,在學生層面開展“手拉手”書信往來活動,少年兒童開展“鴻雁傳情”17969人次,廣泛組織兩地學生開展以增進“五個認同”為主題的“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課”活動。在教師層面實施蘇克教師“云牽手”工程,援疆教師聯系后方學校安排骨干教師與克州教師共結成390對次“云師徒”教學共同體關系,通過網絡連線共同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指導克州本地教師備課上課、論文寫作、課題研究。在學校層面開展校際結對,共結對“姊妹校”230對次。
手拉手、心連心、情暖情,江蘇教育援疆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增進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團結,在受援地廣大師生和各族群眾心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記者 沈佳暄
新江南網歡迎你/www.loginbisaqq.com/新江南網榮譽出品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