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頻萍
“南京長江大橋是全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用精神壘起來的,是一座爭氣橋!”3月31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研究生“學黨史·跟黨走”南京長江大橋精神報告會上,南京橋友會會長、曾經(jīng)的大橋裝吊工、75歲的馮永祥感嘆道。
此次報告會基于前期南信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大橋精神”尋訪課題組的調研成果,課題組調研走訪的3位大橋建設者應邀到校,為同學們回顧這座“天塹飛虹”艱苦卓絕的建造歷程。
“當年,國內經(jīng)濟能力不強,蘇聯(lián)又撤回了橋梁專家,再加上長江水情復雜等因素,使得建橋困難重重。”馮永祥記得,當時設備物資都很匱乏,大家光運石子就費了好大勁,手全冒出血皰,“數(shù)九寒天,西北風帶著小雨夾雪,手套拔出來就戴不上去,凍起來了,但沒有人退縮。”
24歲被分配到南京長江大橋指揮部設計組工作的常榮五,是當年最年輕的工程師,如今已是79歲的老人。他說,大橋設計結構復雜,但設備簡陋,大橋的橋頭堡內部結構都是自行設計的,很多都是靠打算盤,而鋼梁部分涉及海量數(shù)據(jù),使用了當時國內唯一的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每次都要到北京排隊半個多月,拿回幾大箱子計算機打出的紙帶,再一厘米一厘米地核對計算機的結果。
一座大橋,一種精神,建設者們的故事讓師生們動容。“當我聽到幾年前長江大橋全面檢修時,發(fā)現(xiàn)全橋155萬顆鉚釘只有6000多顆需要更換,更換率不到千分之四,大橋主體結構仍堅如磐石,非常受觸動。”南信大數(shù)統(tǒng)學院研究生徐凡然說,作為新時代研究生,要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揚老一輩釘釘子精神,一往無前、攻艱克難。
“大橋精神”尋訪課題組負責人榮沁欽告訴記者,去年10月起至今,團隊已經(jīng)完成包括當天3位報告人在內,60余個參與大橋建造的管理者、設計師、工程師、工人及其子女等的深入接觸與交流。課題指導教師、南信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顯信說,寒假期間,課題組同學最多一天跑五六家,到目前光整理的訪談文字就有20萬字。“在此次調研中,同學們對過往進行歷史解碼,對大橋精神進行了創(chuàng)新繼承和全新建構,凝練出了大橋精神及其內涵體系。”
“大橋不僅開創(chuàng)了我們橋梁建設的新紀元和重要的里程碑,更重要的她是一種精神財富和精神豐碑,這種精神力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時任大橋二公司黨委書記魏則玉在報告會上表示。據(jù)介紹,南信大將和大橋橋史館簽訂愛國主義教育共建基地合作協(xié)議,組織學生、教師等到大橋橋史館,定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工匠精神傳承教育。同時,雙方還將互聘專家導師,協(xié)同開展各類志愿講解、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等思想教育活動。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