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瞻園沉浸式實景演出《金陵·王府往事》。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攝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廳”,承載著歷史的變遷與文化記憶!暗讲┪镳^去”正日益成為人們的生活風尚。目前,南京共有登記備案博物館70座,國家等級博物館15座,備案博物館數量及等級博物館數量在全省位列第一。
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以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公布的“博物館、可持續(xù)性與美好生活”為主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覽和活動,將帶市民游客解鎖南京博物館的更多“打開方式”。
擁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依托豐富的文物和藏品資源,大力發(fā)展文博事業(yè),致力于打造獨具特色、充滿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館之城”,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不斷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新期待。
融合創(chuàng)新,讓博物館“活”起來
利落短發(fā)、杏仁眼、一身藍色修身西服,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數字人“寧小博”首次亮相,擔任南京市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暨“洪武時代——明代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特展”啟動儀式主持人。與一般數字人不同,“寧小博”可以由真人驅動,不需要穿戴任何設備,只憑單個攝像頭即可驅動虛擬形象,實現面部、肢體以及手勢的精準捕捉!皩幮〔焙同F場主持人的配合讓人眼前一亮。
“寧小博”是南京市博物館融合創(chuàng)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京市實施“博物館+”戰(zhàn)略,促進博物館與科技、教育、商業(yè)、傳媒、設計等產業(yè)跨界融合,解鎖博物館的更多“打開方式”。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黨建引領“紅星計劃”項目、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文物史料征集項目、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服務品質提升項目、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安全管理創(chuàng)新項目、南京市博物總館六朝博物館“六朝青”課堂進社區(qū)項目,被評為南京博物館融合發(fā)展典型案例。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啟動“紅星計劃”文物史料征集工作,黨組織積極號召,全體黨員聞令而動,迅速分組奔赴全國開展文物史料征集。內容包括“讓文物回家”“讓文物活化”“讓精神弘揚”“讓基因傳承”。4月21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跡展”開幕式暨“紅星計劃”雨花英烈文物史料共享互換儀式在無錫啟動,雙方現場互換74件雨花英烈文物史料,共慶南京、無錫解放74周年。以黨建促業(yè)務,以業(yè)務帶黨建,取得了豐碩成果。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85年建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物證史。眾多國際友人和愛國華人常年在海外輾轉奔波,為紀念館收集文物史料。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創(chuàng)新推動安全生產工作落實,牽頭周邊景區(qū)進行安全管理合作,開展互助式“安全學習培訓、安全隱患排查、應急救援演練、共編應急預案、共享安全設施”。同時,引進用電安全智慧防護系統(tǒng),杜絕觸電傷人和電氣火災隱患,切實做到短路不起火,觸電無感知,漏電不傷人。
成立于2014年的六朝博物館“六朝青”志愿服務社,積極打造“六朝青”博物館課堂進社區(qū)(校園)、大手拉小手——“六朝青”小青蓮培養(yǎng)計劃等志愿服務項目,2023年獲評“江蘇省著名品牌”。目前,“六朝青”志愿服務社有社會志愿者97人,志愿團隊5個,“小青蓮”志愿者88名,累計服務總時長近10萬小時。
展陳上新,“鎮(zhèn)館之寶”就在身邊
“洪武時代——明代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特展”“為了共同的記憶——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征集藏品展”“風雨情緣彌堅貞——雨花英烈的革命愛情”“文謨武烈——永樂的世界遺產”……南京市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包含80多項展陳活動,并向市民游客推薦10個年度精品展覽。
10個年度推薦展覽中,“洪武時代——明代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特展”以明洪武統(tǒng)一華夏和制度典范作為重點,突破單純文物精品展的局限,以物敘史,運用博物館的展覽語言勾勒明代洪武年間全景式的社會畫面,闡釋明洪武時期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盀榱斯餐挠洃洝秩A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海外征集藏品展”精選5組代表性藏品,用實證向公眾傳遞正確的歷史觀。通過藏品征集、研究背后的故事,彰顯國際友人、海外華人“為了共同的記憶”傳播歷史真相、維護人類和平的堅定立場。“文謨武烈——永樂的世界遺產”匯集國內多家博物館明永樂時期精品文物,聚焦永樂時代的重要文化遺產,特別是那些已經成為或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展現永樂時代開放包容的氣度,闡釋遺產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
更讓市民游客驚喜的是,即便不去博物館,在身邊的城市客廳,也能欣賞到珍貴文物。南京市以“5·18國際博物館日”為契機,促進南京的博物館與“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結對子”,發(fā)起“尋寶梧桐語”之“發(fā)現鎮(zhèn)館之寶”活動,以“梧桐語”為平臺傳播南京文化,促進更多市民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助力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每個“梧桐語”以圖片、介紹等形式展出一件“鎮(zhèn)館之寶”,并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市民游客參與活動或走進對應的博物館,拍照打卡上傳至“梧桐語”小程序,就有機會獲得紀念品。
近年來,南京市博物館展陳內容不斷豐富、品質不斷優(yōu)化。去年,南京市博物總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的“再造‘勝利之舟’——渡江勝利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項目”獲得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此次活動,全國共有166個案例申報參評,項目類型涵蓋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社會教育等方面。
南京市文旅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市鼓勵博物館舉辦創(chuàng)新性展覽,深入挖掘南京豐厚的地域文化資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打造更多原創(chuàng)性精品展覽;支持聯(lián)合辦展、巡回展覽、流動展覽、網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并大力發(fā)展博物館線上展覽、教育等活動,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
博物館硬件也在不斷提檔升級。2022年4月開始,梅園新村紀念館實施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保養(yǎng)維護項目,對建筑外墻、屋面、地面、吊頂、室內外樓梯等進行保養(yǎng)維護,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舊址的真實性和風貌完整性。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南京市將開展文博場館重要項目建設和提升改造工程,指導孫中山紀念館新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項目;推進南京市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支持紫金山天文臺博物館建設及六合區(qū)博物館布展施工工程;同時,以國家文物局等九部門提出的至2035年我國要實現博物館強國為戰(zhàn)略指引,以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為主題,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樹立標桿典范,大力推進長江文化博覽園暨南京(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區(qū)的建設。
場景煥新,“博物館游”成為熱門
“總要來趟南京吧”是網絡熱門話題,據南京智慧旅游大數據運行監(jiān)測平臺顯示,“五一”假期,全市景區(qū)景點、鄉(xiāng)村旅游和文博場館等文旅場所迎客達905.25萬人次。在南京,各大博物館無疑是熱門打卡地,為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
浙江游客顧一鳴來南京旅游后,對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念念不忘,在這里不僅能逛“筆下妙意,壁上丹青”展覽,還能欣賞園林美景。瞻園曾為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后賜予中山王徐達,作為府邸花園,徐家人經營“南都第一園”200余年,留下不少精彩的王府往事。到了晚間,月色氤氳、樹影掩映,點點夜燈勾勒亭臺樓閣,夜幕中的瞻園變成醉人模樣,一場發(fā)生在“中山王府”的精彩好戲拉開序幕。作為南京夜游的新名片,《金陵·王府往事》以夜瞻園的亭臺樓閣為背景,以整個園林為演出舞臺,游客們從“單純劇賞”變?yōu)椤皡⑴c演出”,化身故事主角,與演員一起通過六幕沉浸式戲劇演繹,探尋金陵趣史,收獲人生喜事。“在夜幕降臨之時,選擇一園幽靜,憑欄聽取余音繞梁,在江南園林中來一次‘戲中游’,真是太美好的體驗。”顧一鳴說。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通過“朝九晚十”的延時服務,努力打造秦淮區(qū)第一家夜間博物館,將體驗式教育理念與旅游業(yè)結合,聯(lián)動旅行社和導游員,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研學旅行項目和路線,憑借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展品、有趣的展陳方式、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務,成為南京講好科舉和教育故事的重要平臺。
博物館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促進文化消費中起著重要作用,博物館文創(chuàng)也成為外地游客“把南京帶回家”的重要城市伴手禮。南京市鼓勵博物館盤活用好館藏文物資源,采取自營或合作方式,推進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確立形象品牌優(yōu)勢,促進館藏文物資源傳承傳播與合理利用,并鼓勵依托博物館設立文創(chuàng)商店、文創(chuàng)集市,培育南京新的文化消費空間。
“金陵勝景”系列書簽、“蓮花心地”團扇系列、“鸞鳳穿花”固體香膏、“十竹齋箋譜”文化臺歷……南京市博物總館的四季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讓歷史穿越生活,古今共賞美景,陪伴大家度過金陵城的每一個春夏秋冬;渡江勝利紀念館的“紅色印記”“勝利之舟”“渡江第一船”“紅帆雙擁”等系列,是許多游客離館前,都會帶走的“渡江勝利的紅色記憶”。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邢虹 朱彥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