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寶金托玉爵。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董家訓
故宮博物院藏C形玉龍、遼寧考古博物館藏玉鳳、洛陽博物館藏牙璋、巢湖市博物館藏西漢朱雀銜環(huán)踏虎玉卮、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玉梁金寶鈿帶……一大撥國寶文物來了!作為南京博物院90年院慶系列之一重磅大展,“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將于11月7日開幕,記者昨天前往提前探展。
“600余件(組)展品中,至少三分之一是國寶級文物、一半以上都是各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南京博物院策展人高波告訴記者,此次展覽聯合了國內40多家考古、文博單位,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出土、傳世館藏頂級玉器藝術品,打造一場極致的玉器盛宴。
近萬年前的玉器展出,古老的玦是“耳環(huán)”
此次展覽為什么以玉作為主題?在人類文明的時間軸中,從玉器到玉文化再到玉文明,玉,伴隨中華民族走過了近萬年的歷程,成為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也是中華文明區(qū)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質。
中國人琢玉、愛玉、崇玉的歷史,能追溯到什么時候?中國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玉器長什么樣?展覽第一章節(jié)“玉生華夏”給出了答案。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被稱為“中華玉文化的搖籃”百米小山,藏著改寫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的“秘密”。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近200件玉器。古老的玦,呈環(huán)形、有缺口的它成為關鍵線索,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早的玉器類型之一。
“玉生華夏”分兩個單元,圍繞史前玉文化面貌,講述玉器如何融匯并推動中國史前文明化進程。第一單元以“萬年”為主題,以小南山成熟用玉為發(fā)端,揭示早期用玉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中華文明的曙光;第二單元以“星輝”為中心,講述華夏大地上史前社會向“中華文明共同體”的邁進,突出玉器在這個階段所發(fā)揮的精神共識作用。
在這個章節(jié)中,觀眾將看到來自近萬年前的玉器。柔軟的繩子如何切開堅硬的玉料?體現小南山先民玉切割工藝的玉玦,呈環(huán)形,有缺口,是古籍中“玦,如環(huán)而缺,不連”的真實寫照。它的用途是什么?在布展細節(jié)方面,這件珍貴的文物不是孤零零地待在展柜中,而是被放置在女子頭像的背景中?吹椒旁谂佣湮恢玫墨i,立即讓人明白原來玦就是“古時候的耳環(huán)”。
玉環(huán)、玉玦、玉管、玉珠、玉璧……南山文化玉器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發(fā)源之早,充分說明了9000多年前這里手工行業(yè)、物質生產水平、社會形態(tài)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閃耀出“中華玉文化燦爛之光”。
國寶云集,金蟬玉葉都成了“龍?zhí)住?span style="display:none">0lY新江南網|江南區(qū)域知名綜合門戶網
金蟬玉葉是南京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之一,每次展出都是“住單間”。但在此次展覽中,金蟬玉葉不但沒“單間”住,還被安排到一組玉器之中,在600多件(套)展品中,處于“龍?zhí)住蔽恢谩S纱丝梢,此次展覽中的國寶數量之多。
故宮博物院藏紅山文化時期的玉龍,高25.5厘米、最寬21.8厘米、曲長60厘米。玉龍用一整塊黃綠色的閃石玉雕琢而成,它的身體彎成C字形,曲線優(yōu)美。玉龍頭部雕琢,梭形長眼凸出,邊緣有單陰線勾出輪廓。吻部長而前凸,鼻上翹,嘴及下顎以幾道簡練的陰線紋刻畫。龍身光素,無肢無爪,無角無鱗,軀體似蛇,遒勁有力!凹t山玉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簡潔的造型,被認為是龍圖騰最初的模樣,因此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此次展出這件玉龍,也是目前所見最大的一件C形玉龍。”策展人左駿介紹道。
第二章“玉成中國”,凸顯玉在國家制度、個體精神層面的意義。第一單元“呈禮”,圍繞夏商周三代華夏從古國走向王國,揭示玉禮器如何成為維持國家禮儀、制度運轉的載體;第二單元“比德”,則以東周至秦漢為時間線,描繪玉逐步人格化、以玉規(guī)范個體行為的過程。
第三章“玉美神州”則以三國至明清玉器發(fā)展為主線,全面展示玉器演變歷程,從玉料、工藝、人文內涵等多個方面,呈現出中華玉文明的發(fā)展巔峰。觀眾可以在這個單元中,欣賞到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玉梁金寶鈿帶、明十三陵博物館藏嵌寶石烏紗翼善冠,這些文物是定陵萬歷皇帝棺內出土。此外還有故宮博物院藏“子剛”款白玉鳳螭萬壽紋合巹杯……件件皆為“文物界大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彥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