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凌晨,越劇表演藝術家、一代越劇宗師王文娟在華東醫(yī)院逝世,享年95歲。
王文娟,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嵊縣。王文娟是越劇“王派藝術”創(chuàng)始人,她戲路寬廣,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造了各種不同的舞臺形象。在表演上善于描摹人物神態(tài)、傳達內(nèi)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深藏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其飾演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楊開慧、《西園記》中的王玉真、《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王文娟積極投入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當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4月,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10月26日,獲2019年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戲劇家”稱號 。
“臺上演戲要復雜些,臺下做人要簡單點。”這是越劇名家王文娟老師的人生信條。一如這個信念,舞臺上光芒四射的王文娟老師,臺下非常簡樸、謙和且真誠。回想2019年底,我們曾有幸走進王老師的家,又一次真實地接觸到越劇“女神”的日常一面。
耄耋之年的王老師依然年輕,笑靨如花,身板硬朗,體態(tài)輕盈。說話時,帶著鄉(xiāng)音的糯軟的語調(diào),讓人聽著分外親切。說到興致處,那眉目傳神、顧盼生輝,特別有感染力。
而且王老師非常坦誠,為了提醒我們說話聲音放大一些,她風趣地說:“我的耳朵已經(jīng)打了八折。”為了此次采訪,她前一天晚上特意用毛筆寫下她的思考。拿著三頁紙,她笑著對我們說,年紀大了,怕說著說著“跑題”。
她毫不忌諱地說自己只學到小學三年級,自稱 “天資平平”。那么她是如何逆襲成越劇王派創(chuàng)始人、無數(shù)觀眾心中的越劇“女神”的呢?
她回答:無非是肯下一些純粹的“笨功夫”。
在王老師家臥室的門口處,掛著一張很大的紙,是她用毛筆寫的“核心閱讀”,內(nèi)容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yōu)秀作品的指示,“寫在紙上,記在心上。每天走過都可以讀一讀”。王老師認真地說:“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品。這一點,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將永遠是文藝人不變的‘初心’,永遠的使命。越劇是草根文化,它的特性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以我們要始終扎根人民群眾,為人民大眾服務。”
王老師家沙發(fā)旁擺放著獎杯、榮譽證書,其中包括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獎杯和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第八屆榮譽委員證書
走進王文娟老師的家,我們見識了她所謂的“笨功夫”,也明白了她人生信條中所謂的“簡單”,那也是一種“純粹”與“癡迷”。正如她所言:“如果算是僥幸有所成就的話,只不過是這一輩子沒有太多雜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戲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過是在人生道路面臨選擇時,始終遵循內(nèi)心的聲音。”
回顧王文娟老師的一生,她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作為一名人民的文藝工作者,是如何把藝術人生與家國命運、時代責任緊密相連的。
少年歲月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省嵊縣一個詩禮之家。從小是個戲迷。
外婆家所在的后山鎮(zhèn)是一個有四五百戶人家的大鄉(xiāng)鎮(zhèn),當時,女子越劇第一代演員施銀花、屠杏花、趙瑞花、沈興妹等已經(jīng)唱紅,被請到后山鎮(zhèn)來演“的篤戲”。她們坐著轎子,風頭十足。每逢戲班有演出,外婆都要接母親回去看戲,母親也總是會抱上我一起去。從抱在懷里到坐在母親膝上,再到自己爬到高凳上看戲,我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戲迷。
——王文娟
學藝生涯
1938年,12歲的小王文娟來到上海,跟隨表姐竺素娥學戲。小小年紀就背井離鄉(xiāng),那時的王文娟沉默寡言,很少玩樂,被同伴們戲稱為“小老太婆”。王文娟不管這些,一心學戲,不論是學戲時的練功,還是之后的跑龍?zhí)祝籍惓?炭唷?nbsp;
我在練功上不敢有絲毫懈怠,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爭氣,把戲?qū)W好。同伴小姐妹外出游玩時,我常獨自留在后臺琢磨劇情唱詞,戲散場后,別人忙著卸妝,我卻帶妝上臺走臺步,練甩發(fā)、跪行。
一一王文娟
醉心舞臺
1942年歇夏時起,王文娟學藝滿師,開始以“小竺素娥”的藝名組班演出。1945年8月,王文娟第一次正式挑“大梁”,當時同孚戲院邀請她作為頭肩花旦,與邢月芳合作演出。從一個六肩花旦飛升到頭肩,進步可謂神速,但其實在此之前王文娟已在舞臺上摸爬滾打了六七年。
王文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劇照
關注度不斷上升,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更大了,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早上練唱練功,下午和晚上兩場演出,日夜兩場之間排新戲,演完夜場去電臺做宣傳,回家后還要讀劇本至深夜。
一一王文娟
新的時代
1948年,應徐玉蘭的邀請,王文娟加入玉蘭劇團,積極投入戲曲改革的浪潮中。
第三次文代會期間,王文娟與梅蘭芳、常香玉合影
對于每天來看戲的觀眾,只有保持劇目的豐富多樣才有吸引力。編導善于為演員“量身寫戲”,選擇題材時,他們考慮的不僅是劇情,還有演員的特長、時事的呼應以及觀眾的喜好等因素。我一直認為,一個劇團的獨特藝術個性和風格,才是立足市場的根本所在。
一一王文娟
熱血青年
解放初期,王文娟積極要求排演解放區(qū)的進步戲,成功塑造了白毛女的形象,演出了《兄妹上街》《巾幗英雄》等劇。她還參加了藝術界捐飛機的義演,是一個熱情高漲的熱血青年。1952年,王文娟參加了總政文工團,1953年4月和姐妹們響應黨的號召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為戰(zhàn)士們演出。演《梁祝》時,演到“英臺哭靈”,敵機炸斷了電線,戰(zhàn)士們打著手電筒為演員照明。
1953年王文娟作為總政越劇隊演員到朝鮮慰問演出
戰(zhàn)地姐妹花在朝鮮合影
在前線,王文娟和徐玉蘭獲得了二等功和朝鮮三級勛章
1953年4月到年底,我在朝鮮生活了八個多月。八個月的時光不算長,八個月得到的鍛煉和提高,卻叫我一生難忘!那時對于生死的確沒有考慮太多,在那個激情年代里,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內(nèi)心的榮耀感,沖淡了對死亡的恐懼。這段經(jīng)歷對我來講終身難忘,讓我懂得了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經(jīng)歷過戰(zhàn)場硝煙,解放后參加了學習班后,學戲演戲的動機不再是單純?yōu)榱私o“小家”賺錢,而是為人民大眾這個“大家”服務。
一一王文娟
紅樓情緣
1958年,與徐玉蘭合作的《紅樓夢》首演于共舞臺,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為了不朽經(jīng)典。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上映,出現(xiàn)了萬人空巷的熱烈場面,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也是深入人心。為了演好這個人物,王文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還立下 “演不好砍我頭”的“軍令狀”。演戲時,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復雜多層次的情感。為了入戲,在后臺她都不太講話。演戲前三天,呆在家里不出門,靜下心來看《紅樓夢》的書,看劇本。
在《焚稿》這場戲的表演處理上,要解決一個矛盾,即是一方面要表現(xiàn)出黛玉在病中形體的軟弱不堪,另一方面又要表現(xiàn)出她有起有伏而又一陣高于一陣的憤激情緒。遇到人物感情非常激動的地方,就不能因表現(xiàn)病態(tài)而妨害表現(xiàn)感情。在說白、唱詞的語氣運用上也是如此,在同時表現(xiàn)感情與病態(tài)時就必須兩者兼顧,不能兼顧時就不妨著重于感情的一面。
一一王文娟
佳作不斷
“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經(jīng)典舞臺形象之一。晴雯、祝英臺、紅娘、武則天、鯉魚精、孟麗君、春香……這些性格迥異的人物也都是王文娟曾塑造過的角色。電影《追魚》里的鯉魚精有大段打斗,這對于幼功了得的王文娟而言不在話下。1958年,院團領導要求全院上下動手寫劇本,于是大膽的王文娟決定和副團長孟云棣一起合作寫劇本武則天。劇本完成后,開始排演《則天皇帝》。嬌滴滴“林妹妹”立馬變身“霸氣女王”。王文娟塑造的女皇帝,沒有旦角的脂粉氣,敏銳灑脫、處事果斷。
《追魚》中王文娟飾演的鯉魚精
《則天皇帝》劇照,王文娟飾演武則天
我喜歡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充滿了樂趣,對自己的表演也是一種突破。演員的表演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別人猜的。要讓觀眾看得懂,在不脫離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用戲曲的手法夸張地表達出來。技巧和唱腔一樣,都應該是服務于人物的,脫離了人物,就成了純粹的炫技,再好再漂亮的技巧都應該舍去。
一一王文娟
伉儷情深
1962年,王文娟與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喜結良緣。幾十年來,這對藝術夫妻伉儷情深,相濡以沫。兩人有過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戲曲電視劇《孟麗君》,道臨先生擔任這部戲的總導演,并參與劇本改編。那時兩人都已經(jīng)是古稀之年。“我以70歲高齡扮演17歲的少女。每天凌晨就起來,化三小時的妝。拍攝時是夏天,在40多度的高溫下一拍就是五六個小時,里外衣服都濕透了。因化妝緣故,中午不能吃飯,只能吸流汁充饑。”
在王文娟老師家中的電視機柜的一角,擺放著王老師與先生孫道臨的合影
兩人合作戲曲電視劇《孟麗君》
我們大多時候只能晚上在僻靜的馬路散散步,公眾場合也不可能去,像逛街、看電影、吃飯這樣的安排便很少有。每次兩人一直走到深夜,他送我回家,到了門口卻又不走,我說,那我送你,于是兩人折回到武康路,到了公寓門口,他說,還是我送你吧。就這樣繞著武康路,華山路、湖南路、淮海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終還是他送我回到家。這樣的“十八相送”,是我們戀愛時最常見的“保留節(jié)目”。
一一王文娟
紅樓團長
能文能武能寫外,王文娟還是管理院團的“一把好手”。上世紀80年代,王文娟與徐玉蘭一起自建了改革性劇團——紅樓劇團,自負盈虧、藝術獨立、人事權獨立。她積極投身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
紅樓越劇團成立后,王文娟與學生們合影(1986年)
很多人心里苦悶,渴望改革,但又害怕失去現(xiàn)在擁有的,害怕失去安穩(wěn)——但哪里有舒舒服服的改革呢?只要自身努力進取,決策能夠尊重藝術,尊重市場,耐心培育市場,越劇依然會重新獲得生機和活力。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是走在一條平穩(wěn)大道上,但走到后面,沒路了;有時候呢,以為自己走的是荒蕪小路,走到后來卻踏上了康莊大道。
一一王文娟
王派藝術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王文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越劇“王派”藝術。在王文娟看來,越劇的希望和興旺,就是靠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因此她一直在指導學生,不管是對專業(yè)演員,還是業(yè)余學生,她都要求很高,一絲不茍。她常說:“要成為一個好演員,必須要多練功,多實踐。演員是比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個工具都是要訓練的。”
2006年“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專場演出、2016年“千里共嬋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劇專場”
我認為,唱腔設計與單純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同,應該以準確傳遞人物感情為最高目的。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最直指人心的唱腔往往來自簡潔樸實的處理。在表演上,我的最大體會就是,要講究表演的格調(diào),處處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演戲不能太滿,太滿時要學會精煉,空白多時則要學會填滿,要懂得疏與密的關系。
一一王文娟
心系越劇
即便年事已高,王文娟始終不斷學習、思考,心系越劇、心系舞臺。傳承經(jīng)典的同時,王文娟認為,還一定要注重創(chuàng)新發(fā)展,多創(chuàng)作有影響力的好的劇本好的作品。要承上啟下,出人、出戲、出精品。
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戲曲是傳承的藝術,是一代代人經(jīng)過傳承積累下來的。像《梁!贰侗P夫索夫》《碧玉簪》等這些經(jīng)典越劇劇目,都是經(jīng)過我們的先輩、師長不斷磨煉才保存下來的。我一直在想,我年紀大了,趁身體還能折騰,把藝術記錄下來,讓后輩借鑒。
一一王文娟
王文娟老師,一路走好!
永遠懷念您!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